Search

從前的大澳名校,如今的社區廳堂。

山水之間,棚屋之側,大澳水鄉的太平街靜立着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從前的大澳名校,如今的社區廳堂。

山水之間,棚屋之側,大澳水鄉的太平街靜立着一座白色教堂,它旁邊的校舍是「永助學校」舊址。曾經,永助是享譽全大嶼山的「名校」,大澳、水口、塘福、貝澳的學子皆想入讀,而永助則把這些漁民、農民子弟教養成一臉自信的「名校生」。1923年,永助因大澳學童的教育需求而創校,最終因大澳人口急劇外移、收生不足而在2003年殺校。曾經繁華,如今寧靜,一座村校,記載了整整80年的大澳教育史。

春季號《就係香港》難得邀來在這裡教書32年,見證大澳曾經「通街都係細路」的梁偉培(校長),聯同也是永助舊生的女兒梁儉恒(Maria),以及大澳畫家黃志泉(志泉)一同回到舊校,分享回憶。

戰前,大嶼山只有數間村校,主要集中在大澳。戰後,因政府鼓勵民間辦學,並開始制定《十年建校計劃》及《小學擴展七年計劃》等教育政策,大嶼山的長沙、水口、大浪灣、昂平、杯澳等地,遂在五、六十年代紛紛創辦村校,整個大嶼山的村校多達30間。

1968年,梁校長剛到大澳教書,當時,大澳共有四間學校,分別是永助學校、大澳漁民子弟學校、大澳小學和大澳公立學校。當時大澳尚未有橋,學生若到其餘三間學校上學,都要坐橫水渡過河,而永助座落於「市區」太平山街,水口、貝澳等學生坐車到大澳後,「(在永助讀書)落車可以行返學,其他學校要過海」。即使當時永助學費收得最貴,但也最多學生入讀,全校共有12班,每班40餘人,共500多個學生。永助的名氣,來自其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,以及在大嶼山或離島的聯校體育賽事中,獲獎無數。

永助學校則於1923年由天主教會創校,原名為育智學校,於1937年改名為永助學校。學校除了有一位神父任職校監,尚有一位傳教士協助傳教、為學生和街坊開辦「道理班」。而在50年代,神父會向外國教會或慈善團體請求捐贈麵粉、奶粉、食油、衣服等物資,再送贈街坊。60年代,永助校舍開設了一間麵包工坊,這是當時大澳惟一產出新鮮麵包的地方,學校以廉價把麵包賣給學生和街坊。這段日子,不少學生和街坊領洗成為天主教徒。

永助和大澳街坊一直守望相助。除了早年神父對街坊的物資送贈,學校更一直在颱風吹襲時開放校舍,供棚屋居民暫避。2000年大澳棚屋大火後,學校開放予受災居民商討重建方案。即使在2003年殺校之後,學校與社區的密切關係並未有中斷,校舍及毗連的「永助聖母小堂」仍對外開放,供人彌撒及參觀,儼如社區客廳。

訂閲詳情
shop.beinghongkong.com

#永助學校 #大澳 #大嶼山 #2021就係香港春季號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就係媒體」由一群來自傳媒、出版、設計創意、文化藝術及市場推廣各個界別的工作者組成。通過各種形式與想像,說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。
View all posts